文章详情

索飒:伊基托斯的橡胶时代

日期:2024-04-19 18:41
浏览次数:2401
摘要:
索飒:伊基托斯的橡胶时代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从利马来到了秘鲁亚马孙河上*大的、也几乎是**的城市伊基托斯。千里迢迢来到雨林,主要是为了亚马孙河,满足了与河的接触,才有心思看一看城市。其实,伊基托斯的内涵很丰富,它是拉丁美洲畸形发展史的又一个缩影。

  密林、沼泽使雨林地带隔绝于其他地区,空运成为与外界**便捷的联络途径。伊基托斯是除首都利马以外**有**航线的秘鲁城市。许多雨林居民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

  亚马孙有两条水路与外界沟通,但不管在哪条河上航行,都需要几天时间,还要考虑季节、河水水位等因素。上个世纪50年代,年轻的切·格瓦拉就是沿乌卡亚利河航行了4天抵达伊基托斯的。

  1757年耶稣会建立了亚马孙河上**座内河码头,它是伊基托斯的前身。那时的伊基托斯是贫穷的,现在的伊基托斯在秘鲁也是贫穷的,但是伊基托斯曾经有过一段繁荣辉煌的历史,那就是1880年初到1914年梦幻般的“橡胶热”。

  直至1854年,一位游客在日记中描述的伊基托斯仍是一个“可怜的小村子”,他“看见了33座房子和一座作为教堂的泥草房;除了五六家白人和混血人,伊基托斯的印第安人总人口超不过250人”。但是,随着雨林里橡胶的开发,19世纪初的伊基托斯膨胀为一座有两万居民的**化商业城(600306,股吧)镇,仅来自欧洲、亚洲和拉美邻国的移民就有4000多人。

  伊基托斯有一座有名的“铁房子”,建于1887年。这座具有19世纪风格的两层楼房完全由铸铁的廊柱支撑,包括螺母螺栓的所有建筑材料,全部在巴黎装船、再由数百名印第安人穿过雨林搬运而来。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与高耸于巴黎市内的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同一个人——居斯塔夫·埃菲尔!

  在伊基托斯承继于19世纪的滨河道上,有几座与密林小城不甚协调的房屋,墙面上贴着风格独特的阿拉伯瓷砖,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并不能掩盖昔日的美丽。它们也是“橡胶热”时代的见证。

  伊基托斯至今流传着橡胶冒险家的传奇故事,他们被称为“橡胶男爵”,其中*有名的是爱尔兰裔的卡洛斯·菲尔明·菲茨卡拉德。为了打通运输道路,获得更大的利润,热情与勇气惊人的菲茨卡拉德,曾于1894年乘一条蒸汽机船从伊基托斯港起航,在一条地峡前将船拆卸,发动上千印第安人和白人冒险家拖拉船体部件,穿过10公里长、坡度近500米的地峡,再把船组装好,进入另一条航道。该地峡如今叫“菲茨卡拉德地峡”。

  这段传奇般的历史,激励德国导演维尔纳·赫佐格以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行为拍了一部电影《菲茨卡拉德》,甚至被墨西哥传奇游击队副司令马科斯借用,作为“希望之船”的象征。

  被称为“caucho”的橡胶也原产自美洲。是美洲印第安人*早发现了橡胶的功用,他们曾把橡胶比喻为“树的眼泪”!

  早在1493年哥伦布就记录说,印第安人玩一种用树汗做成的有弹性的小球,并把这种白色的树汁涂在衣服上防雨,涂在脚上防湿。18世纪,法国人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产地、当地人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等详细资料,继而引起一连串**性工业材料**。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从亚马孙河热带丛林中秘密采集了7万粒橡胶种子,偷偷送到英国伦敦邱园**植物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从此取代了交通运输困难的亚马孙地区。

  亚马孙河上暴富的伊基托斯又回到了冷落的过去!

  从1887年埃菲尔建“铁房子”到今天,100多年过去了。那时,伊基托斯要从巴黎运螺母螺栓;今天,为了修理两河汇合处的瞭望塔,伊基托斯依然要从遥远的利马请来电焊工。

  也许有人会说,是欧洲人的科学思维提升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发现。然而,造成西方拥有“进步”形象的,究竟是文明的“逻辑思维”、“理性主义”,还是粗俗的“功利主义”、野蛮的“莽林法则”?

  在伊基托斯的“景点”之一的贝伦区,我们登上了二层的大众餐馆,眼前出现了当地*地道的景观:河滩地上的二层木板房群,枯水时两层都住人,涨潮时人住上层,或者撑起小船漂泊四方。亚马孙河滩上,不时飞来成群的乌鸦,与雨林人成为常相伴的邻居。

川公网安备 51011402000152号